懸輥工藝
(1)管子鋼筋骨架移位變形及輥壓損壞
在懸輥工藝制管過程中,由于采用干硬性混凝土,鋼筋骨架受到較大的徑向輥壓力和切向碾壓作用,而且隨著邊喂料邊輥壓和旋轉過程的進行,這種作用是反復的,是逐漸加強的,導致骨架發生扭曲錯位、移動,嚴重時把鋼筋骨架輥壞。盡管采取了提高骨架焊接節點強度、增強其整體剛度、加強骨架在管模內的固定等措施,但是對于Ⅰ級管因配筋量小、鋼筋骨架剛度小,效果并不明顯;Ⅱ、Ⅲ級管還可以。
(2)內壁塌落、外壁沉陷出現陰影
內壁塌落、外壁沉陷出現陰影是大懸輥管普遍存在的質量問題,特別是在冬季生產,內塌嚴重。因為懸輥工藝是臥式生產,隨著的增大,一般當內徑超過Φ1500㎜時,一方面管子單位角度的圓弧度減小,趨向于平面,由圓弧產生的自拱作用減??;另一方面壁厚增大,管子上部混凝土所受重力愈來愈大。當管子頂部混凝土的凝聚力小于重力以及自拱作用很小時,就要產生內壁塌落、外壁沉陷,蒸養時模壁間進蒸汽而造成陰影。這就是大懸輥管容易內塌外沉的客觀原因。盡管可采取一些措施如控制水灰比、提高鋼筋骨架剛度、使用早強型水泥和摻加外加劑等來加以改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3)超厚
內壁超厚是懸輥管普遍存在的又一質量問題,我們知道超厚是實現輥壓、混凝土密實的必要條件,但是由排水管國標GB11836-1999知道,管子的超厚尺寸允許偏差只有10㎜左右,但實際上多數廠家遠遠超過此限值。尤其是承插口管因兩端大小不一樣,輥壓過程中混凝土料產生軸向移動而造成承口端超厚太大,有的達20㎜以上。
離心工藝
(1)內壁干縮裂縫
管內壁干縮裂縫(簡稱干裂)是離心管普遍存在的一大工藝質量難題。其一般發生在管子堆放過程中,盡管國際GB/T11836-1999允許砂漿層有干縮裂縫,但是,隨著堆放時間的延長,裂縫數量增多,寬度加大、加深,裂至混凝土層,甚至達管子整個壁厚,成為嚴重的有害裂縫。
(2)粘皮
粘皮是水泥制品一種比較常見的質量通病,離心管的粘皮尤為嚴重,不經有礙外觀,還影響管子的耐久性,分析原因就是離心工藝本身引起粘皮;一方面在離心過程的低速喂料階段,喂入模內的混凝土料受離心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一般不會立即附著在鋼模上,而在模內不斷地被拋起、落下,即做拋物線似的自由落體運動,反復沖擊摩擦鋼模內壁,使脫模劑被磨損;另一方面,離心過程的高速旋轉排出的空氣使混凝土和模壁之間產生一定的真空,加劇脫模難度,造成粘皮。
(3)合縫跑漿、跑水
因塑性混凝土水灰比大,所以高速離心過程中常有合縫跑漿、跑水,在合縫處形成無數垂直管壁的毛細通道,即便很細,不影響其外觀質量